铁矿除铁之困与破局:当传统磁选遇上智能变革
发布时间:2025-05-20 来源:名德光电 浏览次数:11次

 

铁矿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料,其开采与加工效率直接影响钢铁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经济性。在铁矿选矿过程中,除铁环节是确保矿石纯度的关键步骤,但传统除铁器长期存在的技术缺陷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。近年来,以名德异物排除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型智能化设备的应用,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,也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。

IMG_256

  1. 传统除铁器的技术瓶颈

传统除铁器(如电磁除铁器、永磁除铁器等)的工作原理依赖磁场吸附铁磁性杂质,其设计初衷虽能满足基础需求,但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:

对于磁铁矿运输线而言,矿石本身强磁性的特性,使得除铁器的磁场成为双刃剑——既要吸附混杂的铁器,又要避免将宝贵矿石误判为杂质。在弱磁性赤铁矿运输中更为显著:提升磁场强度虽能增强除铁效果,却加剧了矿石磁团聚现象,反而影响后续磨选效率。

IMG_256

传统设备对非铁磁性杂质(如铝、铜、塑料、橡胶等)的识别能力几乎为零,而现代铁矿开采中混杂的异物种类日益复杂,导致大量非铁杂质进入后续工序,影响冶炼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
电磁除铁器需持续通电维持磁场,单台设备日均耗电超200千瓦时,且磁棒表面易被矿石磨损,每季度需停机更换部件。以年产百万吨的选矿厂为例,仅除铁环节的年运维成本就占设备总投入的15%以上。

安装高度的物理限制则埋下更大隐患。为维持有效磁场,除铁器必须紧贴输送带,这个设计直接将设备推向风险前线。如废弃钢构件被吸附后,若因体积过大卡入设备与输送带间隙,瞬间摩擦产生的高温不仅熔毁磁棒组,更引发输送带断裂,导致整条产线瘫痪。

5月20日 (2)

二、异物排除机器人的技术突破

当磁力筛选触及物理极限,融合智能分选系统的名德智能异物排除机器人通过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三级技术跃迁,构建了全新的杂质处理范式:

多维感知系统

集成高光谱成像和3D视觉扫描(构建异物三维模型),实现1cm级精度的全品类杂质检测。

自适应决策算法

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优化模型可实时分析矿石流数据,自主调节机械臂抓取路径与力度。

模块化执行单元

配备真空吸附、柔性夹爪、高压气喷等多功能末端工具,可针对不同物理特性的异物切换清除模式。

530199f370b327ef5aa3ce3e5e2f2821

三、技术升级带来的产业价值

名德光电异物排除机器人针对铁矿输送带运输中混入的金属碎屑、石块等硬质异物,有效降低了设备损耗与铁矿原料破损,使输送带寿命延长20%,破碎机维修频次减少45%。同时,通过减少铁矿与异物的碰撞磨损,原料破损率从3.2%降至1.5%,年节约高品位铁矿损耗约1.8万吨,相当于单条产线减少240万元/年的原料浪费。该技术还避免了木屑、塑料等易燃物进入高温加工环节,降低生产线火灾风险,助力铁矿运输实现“零非停”目标,每年为矿业企业节约设备维护及事故处理成本超600万元,显著提升生产安全性与资源利用率。

IMG_256

四、向新而生:矿山清洁化运输的未来图景

当第一台电磁除铁器于1923年应用于瑞典铁矿时,人类或许未曾料到,百年后的分选技术会走向“去磁力化”的智能道路。当单一物理效应的开发逼近极限时,唯有打破学科藩篱,在光、磁、电、算的融合中寻找破局点。铁矿运输线上的除杂,实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镜像。

铁矿行业的智能化革命已势不可挡。名德异物排除机器人所代表的技术突破,不仅是单一设备的迭代,更是对传统生产逻辑的根本性颠覆。当矿山开始用“AI之眼”审视每一粒矿石,用“机械之手”精准剥离杂质。

首页 产品中心 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